布莱希特的叙事体戏剧与《伽利略传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年)是德国杰出的作家、诗人,世界著名的戏剧家。1898年2月10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城造纸厂厂主家中。1917年他进入慕尼黑大学哲学系读书。次年转入明兴医学院学医。读书期间,他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民主潮流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家庭产生不满。第一次世界大战临结束前,被征人伍,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当看护。他憎恨军国主义,常编唱歌谣慰问伤员以揭露帝国主义政府的欺骗与战争狂热,深得士兵信赖。1918年爆发十一月革命,布莱希特参加了德国社会党联盟领导的起义,并被推举为奥格斯堡工兵苏维埃委员,他写了许多革命诗歌和群众歌曲。战争结束,革命被,布莱希特重回慕尼黑大学,并与文艺界来往,1923年、1924年相继担任话剧导演与艺术顾问,开始戏剧活动。

布菜希特写的第一个剧本是《巴尔》(1918)。巴尔是演员、歌手、诗人,他玩弄女性,酗酒、打架,到处浪荡。因杀人,囚死在森林茅屋中。剧本批判了生活无目的、无意义的人。布莱希特的成名作是1922年2月22日公演的《夜半鼓声》(1919)。剧本融进了他参加战争与革命的经历与见闻:士兵克雷格由战俘营回来,发现未婚妻已同暴发户订婚并怀了孕。于是,痛苦中参加工人罢工。但攻打报馆的鼓声敲响时,他却胆怯退缩,显示了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动摇性。剧本同年获得“克莱斯特奖金”,他也成了专门戏剧家。

1926年布莱希特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学校,钻研《资本论》,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他写了剧本《人就是人》(1926)、《马哈根尼城的兴衰》(1927)、《三角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1)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如作者所说:《三角钱歌剧》描绘资产阶级社会(而不仅是描绘)。”①其中剥削穷人的“乞丐之友”商店老板皮丘姆施诡计让警察逮捕他的女婿杀人惯犯尖刀麦基的故事,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伪善、抢夺 的丑恶本质暴露无遗。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布莱希特写了小说《三角钱小说》(1934)、诗《歌曲集》。像《团结之歌》、《赞美》等诗篇是脍炙人口的。他的“教育剧”《例外与常规》(1930)、《措施》(1930)、《母亲》(1932)以东方为题材,表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二三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时代宣传教育所需要的。“教育剧”中最成功的《母亲》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把时代背景改为1917年,把原著中的布尔什维克成熟的领导人尼古拉改为成 长中的知识分子,强调了反对战争与思想改造的精神以反映德国的实际,成为“红色的30年代”的优秀剧作。后遭法西斯查禁。

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布莱希特流亡巴黎,不久迁至丹麦斯文堡,在农村住了6年。其间1936-1939年同布雷德尔、福伊希特万格共同主持了在莫斯科出版的德文杂志《发言》。1936年他发表文章盛赞在莫斯科看到的梅兰芳的戏剧表演,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流亡时期,布莱希特写了《斯文堡诗集》(1939),创作了揭露希特勒统治下对犹太人和劳动者迫害的剧本《第三帝国的恐怖与苦难》(1938),以及著名的历史剧《伽利略传》(1938)、《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839)。

《伽利略传》是用唯物史观写成的。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研究,抓住历史本质,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物故事探求20世纪社会问题的解答。1938年稿本写于法西斯阴影笼罩欧洲之际,作者通过剧本宣告旧时代将过去,新时代即降临。1947年的修改本在爆炸之后,作者改第十四场伽利略放弃学说,以强调科学家应对其研究成果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伽利略(1564-1642年)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反对教会神学,他用望远镜考察天象,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因此,他遭到天主教会的迫害。《伽利略传》这部15场的话剧,表现了伽利略后半生(1609-1642年)的活动,它没有中心故事,是搬上舞台的“传记”,写他在用科学同愚昧落后对立时的摸索、探求、奋斗与妥协。伽利略在1609年计算出了“日心说”,证实了哥白尼学说,并造了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夜里,他用望远镜观察,发现没有了天,这就打破教会关于日月星辰是附着在层层透明的天上运行的说法。没有了天,则上帝无法存在。伽利略不听朋友劝阻,他带着望远镜离开威尼斯去故乡佛罗伦萨,想依靠宫廷,获得生活保障。在鼠疫流行的年代,伽利略坚持着工作。1616年梵蒂冈研究院的权威承认伽利略的发现符合事实,而红衣主教代表教廷宣布哥白尼著作为,责令他也放弃科学研究的结论。因之,伽利略沉默了8年,他坚持科研,气跑了未婚女婿,使女儿一生当老处女。又10年后,他的学说传播开来,宗教法庭要伽利略去罗马受审。工匠劝他逃亡他却要过舒服生活。宗教法庭一方面反对他的学说,一方面又同意航海中用伽利略按其学说制的星象图。他们知道,这位科学家在全欧有影响,在法国、奥国宫廷都有朋友,便用刑具恐吓他,于是伽利略欲耽于享受,便作了忏悔,宜布放弃学说。1633-1642年间,他作为囚犯被幽禁在佛罗伦萨城郊一间农舍,直到逝世。最后由他的徒弟骗过边境卫兵,把伽利略的《对话录》手稿,带出意大利,到荷兰去出版,故而后人读到他的著作,了解到他的学说。布莱希特揭露了反动势力,歌颂了人民,塑造了一个维护真理而又性格软弱的科学家形象。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取材于17世纪作家格里美尔斯豪森的小说《痴儿历险记》的续集《女骗子和流浪者大胆妈妈》(1670),它写三十年战争中一个随军女商贩想依赖战争获得高利润而结果两子一女相继丧命的故事,揭露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本质,批判了私有制这个战争根源。

1939年布莱希特被迫离开丹麦去瑞典,次年取道苏联去美国,在圣莫尼卡居住了6年。1947年为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迫害,移居瑞士的苏黎世。40年代,他写了讽刺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1942),讲捷克作家哈谢克的小说《好兵帅克》(1923)中人物竟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盖世太保抓进集中营,他遇见了希特勒并捉弄了他。他更写了“寓意剧”《四川好人》(1940)、《潘第拉先生和他的男仆马狄》(1940)、《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1941)、《高加索灰阑记》(1945)等。“寓意剧”不受时空限制,用想像出的虚构故事为比喻,以显示其哲理性。《四川好人》说三位神仙考察人性,找到四川沈黛这位好人,于是赐钱帮她开了香烟店。沈黛心善,受亲戚、顾客包围,生意危机。便想出办法,戴上面具,称是自己表弟水大。水大心硬,会剥削香烟厂工人,不拖欠债务,于是发了财。剧本说明善良、利他则不见容于剥削人的社会,这普遍适用于整个剥削存在的世界。《高加索灰阑记》借用了元代李潜夫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故事,写生母与养母争小孩的故事。改写的剧本的《楔子》写战后格鲁吉亚两个集体农庄争夺一个山谷,国家恢复建设委员会专家让双方看完《灰阑记》再说。剧本正文写格鲁吉亚古代战争中一位总督失败丧命,总督夫人仓皇逃命,竟不顾儿子。小孩由丫头格鲁雪忍辱负重教养成人。战后总督夫人要讨回小孩,告到法庭,法官用粉笔划圆圈,让小孩站其间,令二位母亲用力拉,谁拉得则小孩归谁。养母心痛不用力,生母与小孩无感情便用力扯。生母虽拉得,法官却判小孩归格鲁雪。布莱希特改变这古老故事的结局,指出,小孩应归慈爱的母亲。同样,山谷应归灌溉人。

1948年10月,布莱希特回到柏林,领导柏林剧院。晚年,他写有理论著作《戏剧小工具篇》(1948),小说《凯撒的事业》 (1949)、《负伤的苏格拉底)(1949),诗歌《诗百首)(1955)和历史剧《巴黎公社的日子》(1949)。这部历史剧描写了巴黎公社起义至失败的全过程,对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布莱希特的戏剧不同凡响,他把自己的戏称为“叙事剧”(早年称“史诗剧”,后来又叫“辩证剧”),这种戏与传统的(亚里斯多德理论指导的)戏不大相同,这个区别列表如下:

这种“叙事剧”对观众和读者产生的不是艺术感染的效果,而是一种“间离效果”(或译“陌生化效果”、“间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借助戏剧艺术手段除去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的“理所当然”、“明白了解”的因素,而使人们刮目相待去求索理解,看到它并非想当然,而是去了解它之所以然。在艺术欣赏中,它打破共鸣,不单纯诉诸感情,让观众产生催眠般的舞台幻觉,沉浸其中。而是诉诸理智,让观众边看边联想、思考,求其究竟,对舞台上的人与事作冷静的批判分析。

首先在情节结构上,它不同于传统的戏剧性戏剧。传统的戏剧性戏剧都有一个中心事件,如《哈姆雷特》中的复仇,《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这些戏分成为几幕,一环紧扣一环地推向高潮,直到结局。它用悬念把观众吸引进情节之中去经历人物所经历的事件,在共鸣中得到艺术享受。而叙述体戏剧却常常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伽利略转》只是说明伽利略这个人一生在用科学研究和愚昧落后相对立时,摸索、探求、奋斗、妥协,在观众面前叙述这位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盲目性和他的耽于享受而卑躬屈膝的狼狈相。这部戏剧,是一部搬上舞台的“传记”。由于没有中心事件,就没有环环紧扣的连贯情节,没有戏剧高潮。《伽利略传》只分场,不分幕。15场戏,叙述人物的一生,在时间上,先后跨度很大。

第一场叙述1609年的帕多瓦大学46岁的数学教师伽利略计算出了“日心说”。“日心说”是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的违反天主教会“地心说”的科学理论。意大利的布鲁诺由于传播哥白尼的学说,被宗教裁判所烧死了。伽利略自己经过计算,证实了哥白尼的学说。他高兴地在家里对书童安德雷亚解释这个道理。这时荷兰青年卢多维科来求学,谈到阿姆斯特丹卖望远镜。为了赚钱,伽利略造了一台望远镜。

而第三场就与卖望远镜就没有关连了。它叙述道:1610年10日这天,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夜空,发现并没有天主教所定义的“天”。天主教的“天文学”说:天是大小晶体层壳构成的;日月星辰全依着一层一层的透明壳在围绕地球旋转。伽利略和他的朋友萨格雷多通过望远镜看到月亮上是些山和谷,他看到木星的卫星可以走到木星背后去,这就否定了晶体层壳,也就否定了“天”的存在。接着的问题就是“上帝该住在哪里?”科学否定上帝,这是大问题。伽利略高兴于自己的发现,半夜叫醒书童分享这高兴。他不听朋友劝阻,要带着望远镜离开威尼斯共和国去故乡佛罗伦萨,依靠官廷,获得生活保障。

第四场和第三场却是连接的,叙述9岁的佛罗伦萨大公爵来看望远镜,而跟随着的那些哲学家、数学家,或坚持不看望远镜,或按宗教学说,否定一切新的发现。

第五场又和前述毫无关联了。它叙述在鼠疫流行的年代,瘟病和饥饿威胁着伽利略,但他仍然继续工作。这一场如删去由人物讲出也是可以的。

第六场新开了一个头,叙说1616年梵蒂冈研究院罗马学院的权威人士克拉维乌斯承认伽利略的发现符合事实,伽利略获得了胜利。这一场同样也可以删去,改由人物讲出。

接着第七场说1616年3月5日伽利略被约请去罗马红衣主教贝拉明府第赴狂欢节盛宴,主教代表宗教法庭宣布哥白尼的著作为,并让他放弃他的科研活动和结论。

第八场是来的一个小修道士向伽利略提问如何获得知识的场面。这一场如果删去,毫不影响全剧的进行。

第九场讲沉默8年之后,伽利略在新教皇(是位科学家)鼓舞下,在佛罗伦萨继续研究。但尽是些试验水与冰、钉子沉于水之类无关大局的工作。他的未婚女婿卢多维科8年来慑于社会压力,不得来结婚。而伽利略只关心科学而不关心女儿维吉妮亚的婚事。女婿来了,最后摊牌,但伽利略坚持科学研究工作,气跑了女婿。刚穿上婚服的女儿得知,被气得晕倒。

第十场说10年后,伽利略的学说传播了开来。1632年的狂欢节以天文学为主题的活动不少。这一场伽利略没有出场,由狂欢节中的民歌手叙述他的成功,由木偶说明伽利略是“《圣经》的破坏者”。

第十一场说在1633年宗教法庭要召伽利略去罗马受审。这时伽利略和女儿去宫廷等佛罗伦萨大公爵接见。这时,进宫的大学校长加丰纳不再理睬他,而铸铁工万尼则支持伽利略,并告诉他社会流行着用他学说反《圣经》的小册子,让他逃跑。但伽利略要过舒适生活,说宫廷还欠他三个月薪水,自然不愿流亡异邦。大公爵不接受伽利略的新书,官吏出面宣布,让他去宗教法庭受审。

第十二场是罗马梵蒂冈教皇与宗教法庭审判官对话,他们一方面反对伽利略的学说,一方面又同意航海中可以用伽利略据其学说绘成的星象图。他们也知道伽利略在全欧影响很大,法国、奥国宫廷都有朋友,也深知伽利略耽于过舒适享受的生活,决定让他看看刑具,这样就可以收到软化的效果。这一场伽利略没有出场。

第十三场说1633年6月22日,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放弃了他的“地动说”并作了忏悔。他悔罪回家后,连自幼跟随他的安德雷亚也卑视他、弃绝了他。

第十四场写1633年到1642年之间,伽利略作为囚犯被幽禁在佛罗伦萨城郊的一间农舍里直到逝世。他每周得给大主教写一封信汇报活动。他的女儿维吉尼亚已40多了,老处女不得嫁人,在陪伴他。老迈的伽利略眼睛半瞎了,但未得批准则不能请医生看眼病。这时,他只有口授,让女儿记录,这样来写书。已成了中年人的安德雷亚来看他,师徒二人释清了敌意,最后由安德雷亚带伽利略写好而在意大利不能出版的著作《对话录》去荷兰。

第十五场写1637年,安德雷亚骗过了边境卫兵,把《对话录》带出了意大利。这就是后人得以读到伽利略这部科学著作的原由。

《伽利略传》在人物创造上,它不使观众同伽利略共喜怒哀乐,而是写出一个追求科学而又慑于教会放弃学说、有高尚品质而又把别人发明的望远镜改进为自己17年心血结晶,献给宫廷换饭吃的人,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懦夫,是告诉观众有这样一种历史人物,让观众去联想思考,现代科学家(如核裂变的发明者们)该如何对待现实,面向未来的历史。在结构情节上,《伽利略传》,没有传统的开端、发展、高潮,不是先铺排,再开展,然后收尾。它15场戏,每一场都是可以独立的,其间并没有从头贯到底的中心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主人公一生的生活过程。每个场不过是生活过程的某个阶段。这些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人物传记。在每一场的安排上,一开始先有几句定场诗,对该场戏的内容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在这场之内,有矛盾冲突与戏剧性的起伏。有时还通过次要人物(如第十场的民歌手夫妇)对人物与剧情加以评说,以表现当时的人民的愿望与心声。在语言上,《伽利略传》把情与理结合起来,使用警句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如“真理是时间的孩子,而不是权威的孩子”,“我们为真理做了多少工作,真理就能获得多少胜利”等等。

① 莱希恃:,(三角钱歌剧)解说》,见《布莱希特戏剧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 1980年版第107页。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