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拾遗——历史上的今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参军并两度负伤。他留意到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很相似,因此推测大陆原本是相连的,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做错误抛弃或是被当做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做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分力使原始大陆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情况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了。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假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

1. 1512年11月1日,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完成绘制天顶壁画《创世纪》。

4.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任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综合中心、中国最高学术机构和自然科学综合研究的“国家队”,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直接领导有100多个科研机构。

5. 2011年11月1日,中国“神舟八号”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成功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对接。

1931年11月1日至5日,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在中央代表团的主持下,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即赣南会议)在江西瑞金叶坪村举行。会议就根据地问题、军事问题、土地革命路线问题展开争论。会议虽然肯定了“中央苏区是获得了伟大的成功”,红军粉碎军三次“围剿”是“开辟了战争史中的新纪元”,但指责中央根据地领导人犯了一系列的“极严重错误”,即认为中央根据地在执行“国际路线”中“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土地革命中执行的是“富农路线”;红军“没有完全脱离游击主义的传统”,忽视“阵地战”、“街市战”;领导思想犯了“狭隘的经验论”的错误;干部队伍中“充满”“阶级异己分子”,等等。临时中央主张加紧反对富农,在土地革命中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成分要实现“无产阶级化”,并洗刷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干部;红军应攻城略地,争取实现“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这次会议尽管未点名,然而上述指责明显地是针对以及和他意见一致的领导人的。

1975年11月1日对周海婴的信作出批示。“”发动后,等人制造种种借口,不让出版鲁迅书信集和鲁迅著作,鲁迅研究工作也不能正常开展。在调整文艺政策的鼓舞下,鲁迅之子周海婴和他的叔父周建人等在的支持下,于1975年10月28日给写信,反映鲁迅书信和著作出版以及鲁迅研究等方面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了批示,“”再也无法阻挠鲁迅书信集的出版,《鲁迅全集》的整理工作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人过问”的状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