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感丨以我们的经验他们的经验共同感受往昔、现在与未来

1940年6月,法国陷落,在纳粹德国与整个欧陆之间,英国成了唯一的幸存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临危受命的温斯顿·丘吉尔必须拯救不列颠。一己之力难以力挽狂澜,在他身后是一个由各党派精英组成的联合政府内阁。

在这部具有启发意义和扣人心弦的作品中,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得主、英国现代史学者乔纳森·施内尔利用丰富的一手史料,成功还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政界高层的活动场景,生动展现了丘吉尔是如何有效领导能力非凡但又纷争不断的内阁队伍的。战争的胜利不仅源于丘吉尔的坚韧意志,更取决于他的高超手段,以及一群愿意暂时放下个人利益,齐心拯救国家、世界的杰出人物的精诚合作。和平即将来临之际,战时大臣们分道扬镳,但在他们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一个崭新的现代英国福利政府已然显现。

1940年,这群德国孩子只有4岁、5岁、10岁。他们在战争中备受优待,因为他们拥有身居高位的父亲。这些孩子分别是纳粹要员希姆莱、戈林、赫斯、法郎克、鲍曼、霍斯、施佩尔、门格勒的子女。

对这些孩子来说,德国的战败是一场风暴,是与家人的分离,是优越生活的终结,也是亲身感受希特勒主义的恐怖。当时的他们天真无辜,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后来,他们逐渐了解了那些可怕的事实。成年后,他们中有些人谴责父辈的罪行并深感愧疚,有些却无条件地怀念自己被全人类唾弃的战犯父亲。

本书回溯了这些孩子的经历,记录了他们年幼时的家庭生活与成年后的人生。1945年以前,他们是英雄的子女,之后陡然沦为刽子手的后代。他们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父辈的错误如何影响着后代的人生。

1940年夏,在德军势不可挡的攻势下,荷兰、卢森堡不战而降。英法见大势已去,于是发动敦刻尔克大撤退。而在当时的巴黎,第三共和国总统、总理正与受人敬重的贝当元帅带领政府官员,在圣母院祈祷奇迹出现,解救法国。但奇迹没有出现,德军兵临城下,政府决定撤退,巴黎陷落。

本书记录了巴黎陷落前后期间普通巴黎人的生活,展现了德军逼近巴黎时大批巴黎人弃城而去的景象,贝当政府向德国投降时法国人解脱感与厌恶感交织的心情,以及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期法国人生活的困苦。

作者德雷克将巴黎劳动阶层所处的困境与富裕人群相对舒适的生活进行对比,揭露了通敌卖国者的活动,并追踪了法国抵抗运动从制作传单到枪击纳粹军人的发展历程。他详细描述了占领军的阴谋和暴行以及德朗西集中营和巴黎附近其他几处犹太人集中营在押者的生存状态。

本书取材于经历过那些动荡岁月的人们的日记和回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代表着多种政治立场和对待社会的态度。德雷克还从警方记录、报纸、广播节目、新闻影片中收集了很多细节信息。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的生活景象和心理变化。

埃里希·雷德尔(1876—1960),纳粹德国海军元帅,曾任德国海军总司令。从1928年10月执掌德国海军开始,到1943年2月因与希特勒发生分歧主动辞职为止,雷德尔实际领导德国海军长达15年之久,是一位对近代德国海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雷德尔年轻时代随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游弋远东,遍访周边诸港,还曾到访中国青岛和北京。一战中,雷德尔作为德国公海舰队侦察编队的参谋长,亲身经历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魏玛共和国时期,雷德尔耐心、系统地领导了德国海军的重建,逐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希特勒上台后,雷德尔向其提出建设庞大舰队的“Z”计划,但终因战争提前爆发而无果而终。二战初期,雷德尔为德国海军量身订制“巡洋战争”理论,即以巡洋舰和袖珍战列舰重点攻击盟军海上交通线,虽小有斩获,但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二战结束后,雷德尔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但于1955年获释,1960年病逝于基尔。

对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审判是法国大革命历史中最黑暗的一个谜团。她是否曾经参与过伤害法国人民利益的政治决策?当共和国成立(1792年9月21日)、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后(1793年1月21日),监狱里的她对新政权有任何威胁吗?对她的审判真的出自民意吗?是否有人曾经想助她逃走?

通过仔细审视1793年10月14、15、16日审判的每分每秒,首次查核陪审团成员们的个人传记,重构当时“恐怖统治”的政治环境,著名史学家埃马纽埃尔·德·瓦雷基耶尔在本书中用饱含情感却又客观中立的笔调重述了悲怆而又沉重的三日。书中披露了法庭上充满侮辱的种种提问,面对诽谤恶意的得体回答,进一步证实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命运在审判前早已注定,她并没有享受真正的辩护权,只是国民公会、巴黎公社与雅各宾派三者角力的政治牺牲品。

基于对史实的透彻了解,瓦雷基耶尔披露了许多大众未曾了解的信息,以精准的语言剖析了当时重要的历史人物,并以杰出的写作才能重现了那个压抑的时代氛围,为读者们奉献了一本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巨著。

撰写《百科全书》的启蒙哲人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一个互相联系、影响的总体,知识的扩充与深入, 会带来社会进步。《百科全书》不只是哲学思想和各种理论的综合词典,还收集有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科学成果、美术作品、工艺产品和制作方式等,兼具理论与实用。

达朗贝尔受狄德罗之托撰写的《百科全书》序言集中反映了这样的思想理念,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这份作为启蒙运动纲领的序言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宏观叙事方式,避免信息碎片化,重视思想与实践的关系,构建人类知识的整体性。

托克维尔,一个矛盾的法国贵族,因对民主与平等发表洞见而闻名于世。他是分析美国社会与政治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最具独创性的历史学家。他在政治理论与社会学、历史学方面所作的贡献意义深远,至今仍存。

这部作品出自世界顶尖的托克维尔研究者之手,对托氏的社会、政治理论做了清晰、易读的介绍。施莱费尔带领读者走进《民主在美国》《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及托克维尔其他的作品、文章和通信,他审视了托氏的基本主题,并将托氏对民主的优弊分析与其常被世人忽视的经济、社会改革方面的观念结合起来讨论。

施莱费尔同时追溯了托克维尔思想的一致与变化,展现了托氏观念的复杂与微妙以及其思想遗产的重要性。对希望了解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美国政治、法国大革命及社会学的学者、学生和普通读者而言,这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