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生活 Blowing in the Wind

•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唱作人,民谣歌手,音乐家,诗人。•迪伦成名于1960年代,并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一些歌曲,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或译为《随风而飘》等),成为在反战抗议和民权运动中被广泛传唱的曲目。他的歌词包含了政治抗议、社会评论、哲学和诗歌。除了在音乐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继承了美国传统的民谣、摇滚乐、乡村和蓝调音乐,甚至包括爵士和摇摆乐。

国内没有一个鲍勃·迪伦的歌迷网站,他的歌迷们分散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低调冷静,其中大多数都上了一些年纪,受过教育, “毕竟你要先理解美国社会,理解嬉皮文化,才能准确地去体会他的文化价值。”崔健接受采访时说道。“所有中国的摇滚乐,今天那些还拿着吉他在唱的人,无论大家承认与否,接受与否,鲍勃•迪伦或多或少都对我们有过影响。有一个叫‘滚石’的乐队,一本名为‘滚石’的杂志,台湾有一个叫‘滚石’的唱片公司,包括后来大家很喜欢用的和‘stone’有关的名字,都是从他的歌里出来的。”崔健写过一首歌,叫《滚动的蛋》,也是因为《像一颗滚石》。身为中国的摇滚教父,崔健曾被媒体认为是中国最接近鲍勃·迪伦的人,但他并不愿意做这个比较,“我不能评价他,只有看过他的演唱会,才能有真实的感受”。“鲍勃•迪伦是一个传奇。”崔健说。

事实上,鲍勃•迪伦影响了很大一批创作者,汪峰正是受他影响最深的中国音乐人之一。鲍勃•迪伦五十年前唱过Blowing in the Wind后,汪峰唱了自己的《信仰在空中飘扬》,这首歌正是汪峰对偶像的致敬。汪峰坦言,创作这首歌时颇为谨慎,前前后后写了三年,歌词改了二十多版才定稿。

将歌词写成诗,用诗性的语言设置社会命题,是汪峰和许多中国音乐人从鲍勃•迪伦身上汲取的创作技巧:“其实创作的根本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去写,最关键的是怎么写,鲍勃•迪伦提供的是没有任何一种手法是至高无上的,他告诉你有太多的可能性,告诉你很多表达更深情感的应该是从最具体、最日常的角度去切入。”汪峰说道。

而民谣歌手洪启则认为:“鲍勃•迪伦的伟大之处是他让看似普通的、短小的歌曲伟大了,文学性的歌词结合了独到的旋律,产生了强大的力量。”

崔健曾经这样形容鲍勃•迪伦:“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

白岩松则把鲍勃•迪伦形容为“丈量中国与世界距离的符号”:“Blowing in the Wind是半个世纪前的歌,在当时这是一首反叛歌曲,可在今天听起来却很励志,世界已经变了很多,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摇滚走进中国与这个人类主题步履一致。那时崔健穿着长短不一的裤子在台上唱《一无所有》,之后中国摇滚经历了种种变化,摇滚乐开始慢慢有了市场,如今的中国摇滚已经不再一无所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