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读书会|无声之辩:让聋哑人不再是法律局外人

一百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不断赋予了俄罗斯哲学新的任务与使命。俄罗斯哲学家并不注重抽象的概念堆砌与枯燥的体系建构,而注重试图将哲学发展融入到社会历史的进程之中,关心俄罗斯国家命运、文化认同以及未来道路选择等极具现实性的问题。通过回顾俄罗斯哲学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人们不难发现,在西方世界包围与封锁的夹缝中,构建具有独特性的哲学形态,仍是俄罗斯哲学界的理论使命,今天的俄罗斯哲学与哲学家仍然任重道远。

嘉宾: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联合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鸣沙史学嘉年华线上活动第三场——寻找历史主角:成为焦点的日常还是日常吗?参加本场沙龙的四位学者,研究旨趣大都集中在“日常”。无论是包伟民老师的新作《陆游的乡村世界》,赵世瑜老师关于明清时期庙会与民间文化等社会史、区域史的研究,还是鲁西奇老师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研究,侯旭东老师早先关于北朝乡村社会以及近来关于“日常统治史”的研究,都是关于“日常”的一种解释。

首版于2016年9月的长篇小说《沉默者的国度》,在问世不久便迅速登上西班牙国内的畅销书排行榜,登榜时间共计112周,成为西班牙媒体眼中的“超级畅销书”和“不可战胜的神话”。这部以困扰西班牙数十年的埃塔组织为故事背景的小说《沉默者的国度》,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它的出版为何会在西班牙出版界掀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本次以明云书房,我们邀请到了本书的编辑刘岁月老师,跟我们做一次关于本书的分享。

哲学家那么多,哪些是应该去攻读的重要的哲学家?9月25日晚,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将做客直播间,聊聊读哲学书的那些事儿。

“科幻与社会”系列讲座第三讲,邀请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左亦鲁主讲“《三体》、宪法与代际综合”。

启功先生曾称中华书局是他的“第二故乡”,与中华书局有着深厚的渊源和交往。本次直播从启功先生的家世、生平着手,讲述数十年间启功先生在他的“第二个家”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以及为出版物题签、出版学术专著与普及读物精益求精的一些感人故事,同时也回顾启功先生对他的几位老师的感恩深情,说明“人”与“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及重要载体。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是如何孕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呢?听葛剑雄教授介绍《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之缘起、他多年来持续关注并研究黄河的心得、本书有何新意、如何认识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诸多精彩话题,等你来一起开启。

究竟是谁设计了这座宫城?前朝后寝、三朝五门、中轴对称的布局设计中,隐藏着古人怎样的观念和智慧?为什么故宫是红墙黄瓦?除了这些主色调,南三所屋顶的绿色,雨花阁屋顶的蓝色,文渊阁屋顶的黑色又代表怎样的涵义?还有那些在屋顶上、在门钉上的数字音符,它们又有着怎样象征?9月26日下午,张鹏将做客中金财富“云书局”直播间,带领大朋友和小朋友云游紫禁城,从故宫的颜色、数字、音符等角度出发,深入认识和了解紫禁城在设计与建造中无处不在的智慧,寻找隐藏其中的艺术之美。

希特勒为什么能够引领一个声势浩大的右翼运动?为什么这个运动不足以让希特勒成为德国的墨索里尼?为什么1923年失败的希特勒却在1933年成功上台?本次索·恩读书会,邀请作家、书评人来谈谈“元首”的诞生。

嘉宾: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杨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罗楚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东霞(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任远(复旦大学教授)等

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以及与父母随迁到城市的流动儿童,是当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隐痛。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背后有些什么样的经济学原理?如何的改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我们在直播中说。

嘉宾:成玮(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谢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近代以来文史研究的科学化新风,自1920年代后期开始,漫入中国文学史写作领域,追求“客观”日益成为主流认识。然则客观何以可能?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客观化程度最高的钱锺书,不久却放弃了这一立场。原因大约有二:第一,语言形式仅足解释狭义的文体(style),无法充分解释文类(genre);第二,他研读中国文学,起初原为滋养创作,客观考察也非其本怀。钱锺书的立场“回撤”,促使今人继续思考若干难以急切解决的问题:在文学史写作中,客观考察与主观感受如何会通?文体演变是否足以担当叙事主轴?怎样结合其他因素,描绘立体图景?等等。

嘉宾:李长江(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副研究员)、苏海(天津一中历史学科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许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本场直播邀请了《说明:钱眼儿里的皇朝》作者李长江与两位资深的中学历史教师——天津一中历史学科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苏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高级教师许军,大家一起透过财税解读中学课堂里的明代历史。

今天,中国的听障人是如何生活的?聋哑人的孩子又是如何成长的呢?聋哑人在司法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全国20多个省近5万聋人受骗、涉案资金逾亿元的“龙盈诈骗案”又是怎么回事?手语律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9月27日,国际聋人日,“CCTV年度法治人物”手语律师唐帅和作家李燕燕对谈,带你叩开无声世界的大门。

近日,王明珂的《华夏边缘》修订再版。这本书自大陆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与读者的欢迎,被认为是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9月27日,新京报·文化客厅系列活动,我们邀请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与青年历史学家蔡伟杰做客线上云客厅,与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王青共同讨论从“边缘”反思“中心”的历史叙述方法。

王其亨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及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在古建筑测绘、明清皇家陵寝与园林、古代建筑图学、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传统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等学术领域取得丰硕成果。9月29日下午,王其亨教授将在线主讲“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与中国古代建筑观”。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其根本旨意在生命的安顿,它是一个价值世界。不是为了欣赏“小”,它通过“小”来说“大”,说太不圆满人生中的圆满,砥砺生命信心,不仰望外在“态度”的变化,要在归复内在心灵的平宁,心安即归程。

“科幻与社会”系列讲座第四讲,中山大学法学院陈颀副教授主讲“科幻中的基因编辑与后人类社会”。

Isak Arnold Niehaus教授正在撰写一本专著,该专著暂定名为《另一个拉德克里夫·布朗:一位知识分子活动家的旅程(1881-1955)》。这部作品考察了阿尔弗雷德·拉德克里夫·布朗(RB)的生活和时代,他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奠基人。然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作品很快就过时了,人们常常把他看作是一个疏远而超然且无视自身所处的政治环境的知识分子贵族。他有时被描绘成“保守派”,有时被描绘成“殖民主义的婢女”。在专著中,Isak Arnold Niehaus借用了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和美国档案馆的工作,以及对报纸和国际新闻界的广泛调查,以挑战这些刻板印象。在此次的讲座中,Isak Arnold Niehaus将与大家分享这本书里的内容和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的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邀请清史研究所胡祥雨副教授主讲清承明制与清朝刑部“部权特重”的形成。本讲座为校内活动,欢迎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师生参加。

《人类还有未来吗》是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2017年至今在博古睿研究中心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成果,虽然谈的是人工智能,但又不限于自动驾驶、基因工程和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而是以底线伦理和中西传统智慧的角度考察了技术与我们的关系,并就高科技的后果提出了预防性的道德与法律规范设想。9月25日晚,我们邀请何怀宏、郝景芳和孙富春莅临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一同畅谈人工智能,在脑洞和理性之间抵达未来之境。

9月25日,《莎乐美:独幕悲剧》译者云隐、“纸上造物”联合创始人光哲同东方出版社编辑杨园 ,与大家在“银色月光下,浓浓黑夜中,分享这本充满了鲜血死亡的爱情悲剧”。

中间美术馆“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第九讲,邀请到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围绕作为现代学者,“学问”应当如何“表述”,其中有哪些古今之变,又有何种中西之别,展开讲述与对话。讲座中涉及的全球化视野、西学东渐大潮与话语权争夺等议题,也同样是中国艺术界的自然投射。

9月26日,我们有幸邀请到著名作家阿乙先生,与《夜的女采摘员》作者文珍讨论她新书中那些“被小心摘下、又一一晾干露水的故事”,那“一朵朵由绝对自由意志、想象力和夜晚共同灌溉的夜之华”。

1943年,萨特的重要评论《局外人解说》发表,这一重要的评论,奠定了《局外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人们在谈论加缪与萨特的交恶时,却常常遗忘,1960年,加缪因车祸离世,萨特发表了无比慷慨、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他们曾经失和,但“这不妨碍我想念他”,“感到他的目光停在他阅读的书页和报纸上,并且对我自己说,他又会说些什么?此刻他会说些什么?”周六晚,我们邀请出版人杨全强,《读库》编剧、《寻找局外人》译者杨芳州做客SKP RENDEZ-VOUS,与我们聊聊“那些伟大的文学友谊”。

著名的医学专家马海德先生是中国优秀党员、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杰出的国际主义者。今年是马海德先生诞辰110周年,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研究室(陈列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郑培燕,将做《此生无憾为中华——马海德与他的革命导师宋庆龄》专题讲座。围绕马海德来华55年的革命历程中与宋庆龄在旧上海的相识与战斗,分享他们在和平年代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不懈奋斗以及绵延五十年的真挚情谊。

出版二十年来,《华夏边缘》因其富有解释力的框架和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成为讨论中国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绕不开的重磅研究,也成为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的必读书目。本周五,陆家嘴读书会邀请到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人类学家、作家张经纬和书评人、专栏作家维舟,一起聊聊华夏认同与历史的记忆和失忆。

本期“海派青申活”读书会,我们请来了作家淳子老师为大家解读张爱玲与“海派文化”。活动现场还会有张爱玲经典文学作品朗读表演,特邀嘉宾还将首次展示与张爱玲有关的珍贵历史资料。

嘉宾:陈东东(诗人)、钱文亮(诗论家、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朱春婷(诗人)、钱芝安(诗人)

嘉宾:陈义海(诗人、翻译家、盐城师范学院教授)、何言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师生导师)、王柏华(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诗人寄身于翰墨,见证时光留痕,亦对抗时光流逝。9月25日晚,“时光诗丛”主编王柏华、翻译家陈义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将来到思南书局诗歌店,带领读者们走近时光中的女诗人并细读作品。

亨利·詹姆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欧洲长篇小说传统的继承者和终结者,20世纪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创者,名副其实的“作家中的作家”。由于其作品数量众多且翻译难度较大,长期以来,亨利·詹姆斯在中文世界的知名度与其作品的译介数量相当不成比例。为了让中文世界读者能更多领略詹姆斯在小说创作领域的艺术成就,99读书人自2015年起开始策划“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目前已规划出版作品共12部。值此新书出版之际,我们特别邀请系列主编、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吴建国先生与《一位女士的画像》译者、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陈丽女士做客上海图书馆,为读者介绍亨利·詹姆斯其人其作和该系列的诞生始末,同时两位嘉宾将围绕“纽约版”聊聊詹姆斯相关作品的版本史,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詹姆斯写作风格的嬗变。

明清以来,黄浦江及其众多支流一直是上海城厢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19世纪70年代,工部局开始规划建造自来水厂。上海公共租界为什么需要自来水?十九世纪晚期城市发展面临哪些结构性困境?为什么说英商自来水公司的建立反映了公权力与民间资本之间在公用设施领域的博弈?自来水在上海经历了怎样的“本土化”过程?9月26日,科技史学者、青年作家沈辛成老师将做客“悦读静安”文化讲坛,为大家讲述杨树浦水厂的诞生和秘密。

查旭东为吴江七都镇地方官员,在南怀瑾先生定居吴江期间,曾多次与南师交流想法,并主动向南师请益解惑。他眼中的南师是什么样子的?这期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本周六下午,我们邀请《说不尽的南怀瑾》作者查旭东来讲讲南怀瑾。

嘉宾:蔡哲轩(乐评人、音乐媒体人)、熊小默(设计与艺术视频博主、唱片收藏家)、蔡佳倩(中唱事业发展部主任)等

“世界唱片店日”是实体音乐的狂欢节,汇聚了全世界唱片店和唱片爱好者,今年它有三天:8月29日、9月26日和10月24日。其中,9月26日,“阅外滩”将和“浣熊不是唱片店”合作,在书店举办三场黑胶文化沙龙!我们找来中唱(上海)事业发展部主任蔡佳倩、音乐媒体人蔡哲轩(墨墨)、唱片收藏家/设计与艺术视频博主熊小默、B站知名UP主乙烯基坷拉和包子苦逼要学霸……当然,还有你,坐下来一起畅谈唱片!

嘉宾:杨福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张力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季冰(媒体人)等

本次读书沙龙不仅有嘉宾杨福家、陈季冰对话《牛津笔记》作者张力奋,更有复旦大学校友左雷、傅亮两位老师助力,为现场读者朗诵《牛津笔记》中的精彩片段。从语言风格上来看,力奋老师善用短句,文风简洁明快、平实流畅,笔意温婉俊逸、汪洋恣肆。因此,我们邀请了侧耳团队的成员陶淳和陈璇,他们也将结合自己对本书的体会用专业素养演绎这温情的文字。

嘉宾:包慧怡(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副教授)、陈杰(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副教授)、姜林静(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副教授)

灯塔,水塔,防御塔,通天塔……塔楼是西方文学与艺术中的一个常见意象。9月26日下午,《沙仑的玫瑰》的三位作者包慧怡、陈杰、姜林静将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与读者分享英法德三语文学中“塔楼”的含义。

《时间密纹》是一本西方古典音乐普及类随笔集,作者周海、周磊兄弟俩一起听音乐,聊音乐,共同运营着三十三又三分之一,将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与读者分享。

2020年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也是张爱玲逝世25周年,国家一级文艺编辑、张爱玲研究者淳子女士的新作《传奇·张爱玲》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9月26日下午,作家淳子将与首届全国金话筒奖获得者方舟、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周乐一起做客福州路上海书城一楼“全国新书发布厅”举行新书赏读暨签售会。

堀江敏幸是谁?在日本文坛,堀江敏幸是眼下最受瞩目的中坚作家,自初登文坛至今短短几年,他便把“芥川奖”、“读卖文学奖”、“三岛由纪夫奖”、“谷崎润一郎奖”、“川端康成文学奖”、“野间文艺奖”等各项大奖拿了个遍,号称“获奖专业户”。然而由于他的作品从未被翻译到中国,认识堀江敏幸的中国读者寥寥无几。《法镜般的神眼之下》这部短篇小说集是中国大陆首次引进出版的堀江敏幸作品单行本,囊括了堀江敏幸在文学创作上进行多样化探索的各种风格的作品。欢迎大家来现场一起阅读这位日本纯文学代表人物的作品,跟随施小炜、陆求实两位翻译家,徜徉在日本文学的海洋里。

近代以来,传统文史之学几经嬗变。从王国维、梁启超到陈垣、陈寅恪,再到钱锺书、季羡林,曾经大师辈出;今天,“数字文史”“E考据”昌隆,专家甚多,而获得广泛推崇的学者却似乎少了。当今的文史之学,如何赓续传统、如何闯出新路?两位来自广州、同在“六合丛书”中推出新著的学人,将评价他们心目中有代表性的当代学者,并探讨摆脱文史之学的俗套、困境的方法。

嘉宾:陈律(诗人)、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哲学家、评论家、策展人)、黄石(作家、艺术批评家)、王音洁(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表演系副教授、策展人)、聂广友(诗人、批评家)、刘文飞(出版人)

人在漂泊之中,有一种无法扼制的精神还乡。而诗歌则超越了现实,抵达到一种明澈与纯粹。诗之创造不仅是形式的更新,更是一种信仰。9月25日,诗人陈律将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与他的朋友们对话,聊一下《还乡》这本诗集,并讨论如何在当代建立一个自我以及寻找、追忆这个自我的归宿。

9月26日下午,《未竟的告白》作者花大钱携手百万流量级深度影评、艺术写作者走走小姐,相约单向空间,一起来聊聊关于“浪漫”的那些事儿。

《我在深圳当市长》是李子彬于1995-2000年任职深圳市长期间的工作回忆录和经验总结,讲述了当年深圳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实践,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9月28日下午,该书将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新书首发分享会。

9月27日,刘子超将携带新作《失落的卫星》做客方所成都店,与知名旅行作家黄菊展开对谈。作为资深的旅行者和写作者,两位嘉宾将回顾那些深入未知之地的旅程,在路上探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旅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身,让我们得以重新理解自己,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和国家。

1940年代以来,翁万戈先后拍摄了《中国美术大观》、《中国古代青铜器》、《跨越时代的中国雕塑》等一系列纪实类影片,其中《中国佛教》(1972年拍摄)一片在1973年亚特兰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奖。他参与拍摄并独立制作的数十部中国题材的电影教育片和电影纪录片,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大量而珍贵的中国历史影像。遗憾的是,中国大陆的观众对于翁万戈先生在电影事业上的成就很少了解,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者们也几乎没有涉及。周六晚,上海音像资料馆将带着翁万戈的电影来到长沙举办电影放映夜,并与观众聊聊他的故国情怀。

中亚,这片历代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土地,如今更多只是充当历史的符号坐标,哪怕它就在我们隔壁,我们却对它浑然不知。近日,刘子超出版了自己的中亚游记《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欢迎大家来到这趟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跟随着刘子超的脚步,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去寻回古人的目光,去聆听被遗忘的故事,去抚摸那座已被遗忘千年的佛塔。

嘉宾:谷村新司(音乐人)、老狼(音乐人)、尔冬强(历史影像学家)、金宇澄(作家)、方文山(词作人、导演)、王小峰(乐评人)、小河(民谣歌手)、邱大立(乐评人)、翟永明(诗人)、张军(昆曲演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